【口述哈密故事】不同的婚禮一樣的幸福
■本報記者 曹夢迪 通訊員 李靜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來,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,婚禮形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一桌飯就是一場簡樸的婚禮;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“三轉一響”成了結婚標配;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,婚車桑塔納、酒店辦婚禮;如今,一份電子請柬把婚訊帶給親友,一部手機就能定制你的個性婚禮。這些變化,不僅見證了新人甜蜜的愛情,也折射出人們幸福的變遷。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:結婚就是幾桌便飯
劉全英和李劉憲的“結婚照”。
今年72歲的劉全英和79歲的李劉憲是伊州區城北街道天山北路社區轄區的居民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他們在老家河南領取了結婚證,到如今已有53年,想起當年結婚的情景,劉全英感慨地說道:“那時候條件艱苦,我們領了個證就算結婚了?!?/p>
10月15日,記者來到劉全英家,她正在翻看老照片,老照片里有屬于她的回憶。上世紀六十年代,劉全英在鄭州市一所小學當老師,而李劉憲在新疆某部隊服役,兩人見面機會不多,一次,趁著李劉憲休探親假,兩人領了結婚證。劉全英說:“那次老劉請了21天假,我們把證領了,什么嫁妝彩禮都沒有,晚上我就跟他去了他家,像去做客一樣?!?/p>
因為親戚朋友不多,加上也沒有提前準備,領證的當晚,李劉憲家就做了一桌子飯菜,叫親戚過來吃了個飯,兩人就算結婚了。劉全英說:“那會沒有嫁妝、彩禮什么的,有些條件好點的家庭,男方會蓋新房子結婚用,條件差一點的就自己或者請木匠做一些家具。一般人家,就是在門口貼個對聯、放串鞭炮,然后在院子里準備幾桌飯菜,叫大家一起吃個飯,新郎新娘喝交杯酒,雙方家長給改口紅包,就算結婚了?!?/p>
沒有婚禮、沒有婚服、沒有結婚照,連結婚證上都沒有照片。因為劉全英要回學校上課,結婚第二天她就匆匆趕回了學校,結婚對于他們來說,可能就是多了一張結婚證。短短的21天很快過去了,李劉憲要返回部隊,劉全英去車站送他,上車前,兩人在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照,就當作結婚照了。
看著那張黑白照片,劉全英感慨道:“當時隨便照了一張,也沒那么多講究,還穿著厚厚的棉褲,現在看起來多難看啊?!?/p>
改革開放后:“三轉一響”成了結婚標配
劉全英的大兒子結婚當天在酒店吃飯時的照片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,李劉憲從部隊退伍,留在哈密工作,劉全英便跟隨丈夫來到了哈密。從那時起,隨著經濟的復蘇,人們的生活水平慢慢有了提高,“三轉一響”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。
劉全英說,那會結婚開始講究彩禮了,最流行的就是“三轉一響”,即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和收音機,只有備齊這“四大件”,才具備結婚的基礎。有些條件不好的人家會酌情減少,但還是會保留一臺縫紉機,因為當時的衣服主要都是手工制作,縫紉機就成了一個家庭必備的工具。
今年30歲的陳昕鈺是名獨立攝影師,從事婚禮即時攝影工作,她的父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結的婚,也會常給她講一些以前的事。
陳昕鈺說,聽父母說,他們結婚的時候,去食堂訂了幾桌飯,把桌子拼起來,親戚朋友聚在一起看新人舉行婚禮?;槎Y很簡單,兩人各自買了一套新衣服做婚服,胸前帶上紅花,寫著新娘和新郎兩個字,證婚人證婚后,婚禮就結束了?!澳菚?,經濟條件好點的家庭會去照相館照個結婚照,條件不太好的,結婚照也沒有?;槎Y之前,由新郎去丈母娘家把新娘接出來,根據男方的狀況,有的新娘是坐著自行車出嫁的?!标愱库曊f。
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新的結婚“三大件”產生了,即電視機、洗衣機、電冰箱。人們也慢慢住進了樓房,沒有條件在自己家擺酒席,就去酒店辦婚禮,婚禮車隊也開始慢慢流行起來。
劉全英的大兒子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結的婚,回憶起當時的場景,劉全英說,跟自己結婚時簡直是天差地別。大兒子和兒媳婦拍了婚紗照,因為是冬天,新娘沒有穿婚紗,穿了一件紅毛衣。結婚當天,劉全英家定了酒席,兒媳婦找理發店燙了頭發、化了妝,大兒子找人組了個車隊去接親,還有攝像機全程攝像。劉全英說:“當時不流行照相,都是攝像,現在錄像帶還保存得好好的?!?/p>
新世紀:婚禮講究個性化定制
婚慶公司根據新人喜好布置的婚禮現場布景。曹夢迪/攝
進入新世紀初期,大家對婚禮形式越來越重視,酒店也開始布置婚禮場景,鋪臺子和紅地毯,搭建背景,但是場景是不變的,每對新人都用的同樣的場景,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改變,“婚慶公司”也應運而生。
10月14日,陳昕鈺在她的工作室處理照片,工作室的墻上掛滿了照片,都是她在婚禮上抓拍的一些有意義的畫面,如今,婚慶攝影照片也成了結婚時必不可少的元素。
2014年以前,陳昕鈺從一些網站上了解到婚禮即時攝影的概念,就是捕捉婚禮過程中一些有趣、好看的照片,而當時國內的婚禮攝影只有合影照。出于興趣,陳昕鈺買了一臺照相機開始嘗試拍朋友的婚禮,有母親送女兒出嫁落淚的畫面、有接親時玩游戲的畫面、有新娘化妝準備的畫面……照片出來后,受到了大家的歡迎,于是陳昕鈺決定將它當成一份事業去做。
隨后,陳昕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和婚慶公司一起為婚禮服務。陳昕鈺說:“在我從事這行之前,婚禮雖然可以請婚慶公司去策劃,但大多注重的是形式,人家怎么安排,新人就按部就班執行,雖然有花樣,但是儀式感太強?!?/p>
近幾年,婚禮越來越講究個性化定制,燈光、舞美、音效……把婚禮辦成一場炫目的T臺走秀,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。同時,他們對婚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婚慶行業內部業務分工越來越細,包括婚車租賃、婚慶司儀團隊、婚禮攝影攝像、發型妝容塑造、婚慶服飾等,形成了分工明確、協作有序的產業鏈條,專業性越來越強。
除了比較常見的西式婚禮,傳統的中式婚禮也重回人們的視線,挑蓋頭、跨火盆等傳統被融入到現代的婚禮元素中,讓新人有了更多的選擇。陳昕鈺說:“我愛人在婚慶公司工作,為了完成新人定制的一場婚禮,我們常常要提前一個月去跟新人溝通,以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?!?/p>
陳昕鈺是兩年前結的婚,當時的婚禮就是由她自己設計的,她說:“因為我喜歡波西米亞風,所以結婚前,我跟朋友摘了好多大蒲葦布置在婚禮現場,滿足了我的愿望?!?/p>
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,婚禮的形式越來越多,但愛情的主題沒有改變。70年來,無論人們以何種方式步入婚姻,那都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,是最美好的回憶。